您好,欢迎光临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网站!

地勘文化
工作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推荐论文
来源:六〇七队作者:乔惠 发布于:2018-06-25点击量:   

  内容提要: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宝库。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中汲取营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五千年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一)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主张天和人的协调。(二)以人为本。孔子“仁学”的核心宗旨便是“爱人”,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始终强调讲仁爱,重民本。(三)崇德尚义。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四)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位卑不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堪称为爱国精神的典范。(五)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种精神基因的很早的形象表达。这种“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在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传承发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永不松懈、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
  以上这些理念,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但也足以看出其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足以看出其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具特色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对于今日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品格砥砺、志向树立、智慧提升、治国理政,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十分深厚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中华人文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中华文化中许多思想理念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
  二、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讲明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的问题,明确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和方法,突出创新和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深刻变化的时代和日新月异的中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梳理、总结、保护等基础工作,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积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古籍保护工程,加强党史国史编修、地方史志编纂等工作,加强文物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传承保护基础性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推动传播普及。
  第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文化要与时俱进才能焕发生机活力,与时代同步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和价值。转化创新,就是要着眼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开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当代表达形式,才更易于人们接受。不能泥古不化、遵循一成不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更不能随意恶搞和解构。要坚持内容的向上向善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为今人所取、为今人所用。
  第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不忘本来,就是要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吸收外来,就是要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有益成分,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善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根本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文化系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要正确处理“中”和“外”的关系,吸收外来文化、文艺成果,绝不能照搬,照抄,食洋不化,更不能“以洋为尊”“唯洋是从”。面向未来,就是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着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中华文化品牌,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分享到:
网站首页 |单位概况 |新闻中心 |主营业务 |经济管理 |党群工作 |人力资源 |安全生产 |政策法规 |地勘文化
Copyright © 2015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吉ICP备10006018号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同志街3081号 联系电话:0431-85677654 邮箱:jlysdkj@hotmail.com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307号
网页视频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