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网站!

地勘文化
工作研究
攻坚克难 勤劳实干
——观看“西畴精神”学习片有感
来源:地勘院作者:汪洋 发布于:2020-07-09点击量: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几句朴实无华的语言,蕴含着西畴人民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深邃眼光和艰辛的奋斗历程。这是西畴人民在失去人类生存环境的地方,为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而奋斗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确实,“西畴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符号,是一种指引方向、催人奋进的精神符号;“西畴精神”是一道亮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西畴精神”是一种取向,是一种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的,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证明了,“西畴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有了这个精神的指导和激励,多少年来,西畴人一直在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虽然西畴县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但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西畴人不悲观、不埋怨、不气馁,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塑造了泰山压顶不弯腰、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气质。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上世纪90年代初,西畴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在大山深处拉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扶贫攻坚战,炸掉石头填土种粮食,向石漠要高产田地,向石山要公路清水,孕育形成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这精神包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担当、敢于挑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特质。这是西畴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结晶,是西畴人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力量源泉,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西畴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动力所在。
  穷则思变、永不懈怠是“西畴精神”的重要法宝。西畴县纵向比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横向比,比起富裕发达的县,西畴感到差距很大。所以他们没有小富即安,就此止步,相反是自加压力,更加思发展,更加求进取。上世纪90年代初,蚌谷乡木者村为了改变“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的现状,毅然改变原来为了避开石头而举家迁往外地的传统,开始走向了炸石造地、搬石修路的轰轰烈烈的转型。通过20多年的努力,到今天,蚌谷乡累计建成不同层次高稳产农田地 1.2万余亩,全乡共发展核桃种植2.4万亩,成为全县重要核桃种植基地;全乡公路总里程达到了287公里,小组通公路率达99%,道路硬化率达62.8%,建成了内联村组、外延周边乡镇的公路网络,原本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西畴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各族人民在广阔的土地上,无论生存条件何等之艰苦,都能以顽强的精神辛勤劳动,努力开拓,不断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反映在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身上,同样也反映在普通西畴人身上。自强不息也是西畴人民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重要精神支柱。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西畴人民迎难而上,扎实苦干,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绝不罢休。面对西畴的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特别是西畴人均耕地少的实际,西畴人民想出炸石造地的办法;面对西畴乡村公路不通的状况,就炸石修路;面对西畴水资源十分贫乏的状况,就大胆开展小水窖建设。没有开山炸石的炸药钱,老百姓就把鸡、猪、牛都卖了;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就人背马驮;没有请工的钱,就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小孩子搬不动大石头,就搬小石头,老人家搬不动石头,就烧水送饭,手被石头划破了,脚被打伤,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一个人撤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畴县的乡村公路是群众用自己的肩膀扛出来的,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的,是用双手的茧子磨出来的。
  “西畴精神”是一种艰苦卓绝、拼搏奋斗的高度自觉。向坚硬的岩石要公路要良田,在岩石上建家园,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西畴人不等不靠,硬是在石山中栽下一棵棵树,敲打出一条条路,建起一院院房屋,造出一片片田地,让石山变成美好家园。在鸡街乡肖家塘村,姚仕元、侯寿高、姚仕斌、邓招财4个人各自带领家人,连续苦战6年,在石山中修通了一条长5公里的公路。在董马乡杨家小湾,身有残疾的张仁贵带领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和大儿子,用两年时间打凿出自己家连接村外的公路2.2公里,写下了向石山要公路的经典传奇。蚌谷乡海子坝村的共产党员谢成芬,带领大家在石山中修路,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坚守一线,表示“倒也要倒在修路现场”,苦干两年终于修通了长8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让小山村与外面的世界紧紧连在一起。在这里,艰苦创业是大家共同的自觉:为弄碎大石头,他们用炸药炸、大火烧、铁锤砸、錾子打;为开山修路、炸石造田,无论是古稀老人,还是妇女儿童,都主动参与;为买炸药、水泥,大家卖猪鸡,不计较眼前得失。西畴面貌的每一点变化,都是通过“吃得苦中苦”取得的,都是拼搏苦干的结果。
  “西畴精神”包含着乐观向上、豁达开朗,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风貌。石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但西畴人却毫不畏惧,主动向石山挑战,建设家园。正是在这种长期与大自然的抗争中,西畴人民的性格得到了不断地培育和强化。事实上,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乐观积极、不断进取的民族,是一个心理健康、刚健有为的民族。西畴人民承继了中华民族这种乐观进取的精神传统,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如此艰苦的客观条件,生活在这里的25.6万人民,依然能够保持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对于西畴人民来说,西畴精神是当地25.6万人民与环境抗争的重要支柱,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西畴精神则是他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支柱,是他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撑。
  勤劳实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也是西畴人的实践品质和先进本色。在过去几十年脱贫致富攻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西畴人民发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关,跨越了一重又一重障碍,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

分享到:
网站首页 |单位概况 |新闻中心 |主营业务 |经济管理 |党群工作 |人力资源 |安全生产 |政策法规 |地勘文化
Copyright © 2015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吉ICP备10006018号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同志街3081号 联系电话:0431-85677654 邮箱:jlysdkj@hotmail.com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307号
网页视频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