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网站!

地勘文化
工作研究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建设生态文明吉林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推荐论文
来源:六〇六队作者:卢恒 发布于:2018-06-25点击量:   

  内容提要:城市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在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认真学习和贯彻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经济发展进程中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从而建立社会、经济和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注入力量。为了更好的学习和领会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针对省内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省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们从未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988年7月,我国成立副部级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2008年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3月环境保护部与其它部委整合成立了生态环境部。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我国现阶段发展规划中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更是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思想得以升华,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向新的发展征程。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阐明了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也随之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科学自然观,人类要处理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和水清的生活环境。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推进了经济发展进步,但同时在这些动力的推动下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随之,蓝天越来越少,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绿水青山也逐渐在消失,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水土流失在大量增加,这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是自然对人类的不当行为提出的抗议,这提醒我们要进行深刻反思。孔子提出“万物皆有灵性,应一视同仁,尊重万物和自然规律”。人类在生活中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效的防止由于开发和利用自然从而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造成的伤害。身为人类的共同体,在破坏自然环境到一定程度后,最终的结果就会导致人类自身受到伤害,这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工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好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思想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科学生态观的提出给人们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大自然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如果脱离自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在社会发展进程必然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人类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将两者进行平衡,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念,在发展过程中自觉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是生态文明的象征,也是社会主义需要遵循的本质属性,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人类自觉的进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中一直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共处的重要性。生态问题现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全球人民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同时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全球生态的恶化、雾霾沙尘天气的出现,是人类以牺牲自然环境换回的发展,破坏了自然规律,影响人民生活的因素也随之而来。各国都在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努力着,所以在生态问题上首要解决的就是人们观念上的问题,转变观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人与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安全的食物等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才能保证人类自身健康,同时也作为检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标准。人类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中发挥着重要的力量,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理性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确保子孙后代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平等的使用环境资源,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总书记在生态文明思想当中的核心内容,这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观念,把自然生态转化成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缓解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步伐。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进程,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进行传承和发扬,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开采和利用自然力量时达到超负荷时,自然力量就会对人类做出反抗,人类也就免不了接受来自自然的惩罚。所以要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能源所在。在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环境生产力论当中,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深刻的揭示。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两者相互制约,环境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对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着力发展经济从而对环境保护忽视,最终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随之经济发展的进程也会滞留,甚至会遭受自然的强烈反击。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内存量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运用人类的智慧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保障,加速经济发展进程,更好改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体现在对物质和文化产品的需求,还体现在对良好空气质量、清澈洁净水源和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等等。因此,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重以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经历40年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健康形成了重大隐患,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 。最大的民生工程就是使人民享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在蓝天、绿地、清水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习总书记在环保思想当中指出,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生产力还是民生,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关系着民生的发展,民生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可以更好地生产、生活和生存。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发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生态文明的建设除了解决环境问题,还是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和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生态环境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珍贵,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需要人类给予重视,树立良好生态保护意识,构建向往的美好生活,呼吸新鲜空气、喝到纯净的水、吃上放心食物,提高生活质量。
  二、践行“两山论”,推动吉林生态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理念揭示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也对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进行了更新,打破了发展与保护之间对立的思想认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在保护自然价值以及增加自然资本的过程,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山论”中将经济发展恶化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形象的比喻,将其比喻成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其中主张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展社会经济,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建立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习总书记的生态论,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来源于他的切身事迹中,这是在他长期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入调查中形成的远见卓识。这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加快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两山论”,这一观念传递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和贯彻这一理念,平衡和保护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对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像对待自身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突出短板主要在于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现状,在工业化时代中,人们最初的希望是征服自然,使得自然界的一切服务于人类的需要。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在以人类为中心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危机不断出现,人类也为此付出了一定代价。至此,人类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发展的思路转变为在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同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类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深入贯彻和践行“两山论”,正确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守住“绿水青山”,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推进大美吉林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也作出了重要部署,对五年来取得的新成就进行梳理,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理念、要求、目标和部署,为提升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提供需要遵循的发展轨迹。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这是作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转变单纯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发展观念,要向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转变,将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坚决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和谐生态环境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需要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这是作为新时代环保人的新的使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的同时,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着更为迫切的追求。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民生问题,会阻碍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采取有力的措施,着重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中,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生态环境的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完善体制、健全机制、完备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法制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有效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关系。生态问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随之生态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正常秩序形成了较大影响,社会秩序一旦被破坏,和谐社会也会随之消失,会出现社会混乱局面。因此,建立和谐社会就要重视生态和谐,生态和谐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环境体制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引导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不能在发展经济时一味向生态环境索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要对其追究相关的责任,使得他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在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上,可以面向人民群众开展生态文明思想学习活动,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培育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二)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率,培养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为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各社区、各乡镇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等问题进行讲解,使得人民群众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科学以及关于生态环境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从而健全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得到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支持。对于生态问题,人民群众拥有知情权,向人民群众真实的讲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得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关注,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不要对其存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意识,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一味的开发而不对其进行保护,在开发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要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的生态知识,运用良好的生态意识去审视自然,从而保护和珍惜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向人民群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提高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参与度,这为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群众基础,同时人民群众的参与与认同,才能使得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保障。人人都希望生活在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这就需要人人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参与到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生态保护不仅仅要在意识当中树立,也要付诸于行动当中,支持城市的环保工作,积极参与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其增添力量。在对人民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宣传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学校教育这一媒介传,更好地在全民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提供文化力量。
  在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大力推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起人民群众关注,呼吁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借助互联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等。媒体的力量涉及面较广,宣传的力度与速度较大,处于信息时代,人民群众在互联网等媒体的使用上较为频繁,借助媒体的力量,可以使得生态文明更快捷的传播到人民群众当中。同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互动式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及时的了解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及时解答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面的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使得人民群众在媒体的宣传下以及网络平台的互动下,可以更好地接受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更好地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完善城市生态体制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中提出,“建设生态的政治环境,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在城市建设中,政府在宣传和执行生态文明观念上起着一定的推动和监管作用,政府需完善城市生态体制建设,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实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文明,践行“两山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社会与自然之间良好的循环,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保障,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平衡经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与自然的平衡中协同发展。同时,树立全民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群众基础。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环境,人类的家园要通过人类共同去建造,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群众力量。人类在开采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做到对自然进行保护,这样也是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要在正确的意识形态下进行,从而使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得人民群众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资源,这也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是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注释:
①孙阿忠 朱旭.吉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7年(1):70-71.
②杨继红 王冬艳.浅谈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吉林地质,2010年(2):161-164.
③盛连喜 冯江 李振新.吉林省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安全[J].吉林环境,2012年(1):33-37.
④陈璇.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11):63-64.
⑤李干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J].环境保护,2016年(8):10-16.
⑥于伟峰 张策.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23):80-81,92.
⑦李干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J].中国生态文明,2017年(6):12-15.
⑧陈跃龙 徐成晴.吉林省矿产资源开发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对策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年(2):185-186.
⑨吴剑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林业与生态,2018年(1):14-16.
⑩戴燕艳.美丽中国建设与习近平生态生产力观论略[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1):10-14,94.
 

分享到:
网站首页 |单位概况 |新闻中心 |主营业务 |经济管理 |党群工作 |人力资源 |安全生产 |政策法规 |地勘文化
Copyright © 2015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吉ICP备10006018号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同志街3081号 联系电话:0431-85677654 邮箱:jlysdkj@hotmail.com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307号
网页视频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