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网站!

地勘文化
工作研究
改革开放40年的启示及见解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推荐论文
来源:六〇四队作者:赵明悦 发布于:2018-06-25点击量: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本文拟从改革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4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然,新时代还在路上,改革仍在进行时。那么进入新时代,可以用“改革决心坚定有力、未来前景无限美好”来形容我此时看法。
  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科技也飞速发展,制造业正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改革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
  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永不止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顶层设计,狠抓改革落实,一往无前,今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十九大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样也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是党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成熟于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胸怀国际主义,是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国际主义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时候说道:“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得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结论,中国由此开始了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强调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党和有识之士的支持和赞同。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由理念转化为行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重要实践。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中国共产党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同时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可以说,“不忘初心”包括发扬我们党在历史上形成并在今天得到丰富发展的世界情怀,这既是处理国际关系也是处理国际政党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再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无论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制度、经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从不秘而不宣,而是希望能够对人类进步事业有所裨益、有所贡献。历史与现实都表明,我们党从不自我封闭、夜郎自大,一直善于吸收最先进最有价值的时代营养。与此同时,我们党也一直在发挥着世界影响,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然,我们也明确指出,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求别的政党、别的国家“复制”中国的做法。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中国共产党所做的,是“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更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更要全力践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这是真实的增长,这只能靠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来实现。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经济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高速的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照搬外国的理论。以招商引资为例。开始的时候,全国的基础设施很差,如果要把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建好基础设施;如果没有能力同步建好全国的基础设施,那就先搞特区。我们在工业特区、工业园实行一站式服务,靠这种务实的方式很快发展起来,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出口增加很多,利润增加很多,就带来了连续38年平均9.6%的经济增长率。在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资本,逐渐从一个资本短缺的国家成为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①。我想,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基于这样的回顾,我觉得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益的经验。一是经济要发展成功,就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我们是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们也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跟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实际上还有很多后发优势可以挖掘。我们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一速度还能够保持在6.5%以上,从世界范围来看,这还是高速增长。我相信这个状况在短期内不会变化,但实现它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我们要想更进一步发展中国,就我个人认为还有很多让我们改进的地方。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着眼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深入阐述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的重大问题,具体而深刻地分析了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深沉的忧患意识,体现高远的战略视野,为全党同志上了居安思危的重要一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告诫全党要树立底线思维,多次用“木桶原理”警示全党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总书记的这些告诫和警示,其根本含义就在于,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曾多次被打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古人讲,“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今天,我们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处理不当都会对我国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冲击和干扰。“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充分做好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各项准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自然灾害等方面列举了诸多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风险的预判力与把控力。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同志务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切实提高我们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是为下策;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我们就一定能从容应对挑战、赢得战略主动,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当中,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地探索实践。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 如果能做到这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注释:
①《林毅夫: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创造奇迹?》2017年

 

分享到:
网站首页 |单位概况 |新闻中心 |主营业务 |经济管理 |党群工作 |人力资源 |安全生产 |政策法规 |地勘文化
Copyright © 2015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吉ICP备10006018号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同志街3081号 联系电话:0431-85677654 邮箱:jlysdkj@hotmail.com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307号
网页视频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