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网站!

地勘文化
文学作品
舌尖上的地质队
来源:607队作者:胥鸣鹤 图/文 发布于:2014-06-13点击量:   

     一种味道,一种情怀,一份辛勤,一份感慨,这是专属于吉林有色地质队员的“美食”,这就是舌尖上的地质队。

舌尖上的地质队(一)

春的诱惑

  当一缕春风到来,轰鸣的皮卡载着一车沉重的装备驶入了大山。当一群身着吉林有色服装的人们卸下厚重的行李奔向村落,半年多的野外生活由此开始。缤纷灿烂的春天美景,佐以乡间的烟火,激发着这群离乡的人们品尝美食的欲望。我知道,春天的饕餮时刻开始了。
  春天的美食,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山间田野中鲜嫩的野菜。对于生活在围城般境地的城市人来说,能够亲自去大自然中寻觅收获那简直是太奢侈的幸福了,而这种幸福,是地质队员们近在身边的福利。
  晌午临近,我们刚刚测定完钻孔,与背着沉重的岩心样品、走在队伍前面的地质组长鲍继文一起,走在崎岖的下山路上。在一片田地前鲍工停下了脚步,只见他擦擦额头的汗水,慢慢的蹲下身卸下肩头沉重的样袋,又从地质兜里取出了地质锤,在地上刨着什么。我好奇的走到前面,原来是在挖婆婆丁和小根蒜。“上山四处瞅,下山不空手”,鲍工一面忙活着,一面对身旁的我和关晓军如此说笑道。笨重的地质锤确实不是挖野菜的称手工具。但下山的额外收获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重复着同样工作的人来说,增添的不仅仅是乐趣。随即我和小军也加入了采菜比赛的行列。嫩嫩的婆婆丁,算得上是春天带给人们餐桌上最早的美食,也是每一个家庭餐桌上常见的蘸酱菜之一。下了山,婆婆丁投水洗净。端上餐桌,或是直接蘸酱或是焯水后凉拌,入口是清新的口感,细细咀嚼是淡淡的苦味。相比刨小根蒜,笨重的地质锤挖婆婆丁算得上“容易”。小根蒜吃的就是根茎,然而要刨出它深埋地下完整的根茎,着实有些费劲。“小根蒜大脑瓜,有人吃没人挖”说的就是人们对它的“爱与恨”。小根蒜露在土外的叶子看似杂草,连土刨出轻轻抖落泥土,露出的便是如豆子般洁白圆实的根茎。投水洗净,蘸酱是它的首选,腌制成咸菜更是美味,夹上一根投入口中,水嫩的根茎随着牙齿的咬合而爆裂,流淌出的是葱的口感、蒜的味道。搭配着炊事员在池塘边挖到的柳蒿芽儿,清香无比。一桌蘸酱菜成了晚餐的主角,“吃山菜竞赛”在餐桌打响,你一口我一口,混着一天的疲惫消耗最多的还是一碗又一碗的米饭。
  常年的野外生活,不仅是鲍工,稍年长的地质人都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俨然成了“山里通”,对野外的各种植物更是了如指掌。
  登山找寻国家三角点对于我们测量队员来说最耗费体力,背着简单的午饭,组长肖福辉带着我们从山脚下开始攀登。队伍缓慢前行,耳闻沉重的脚步声和厚重的喘气声。停下来小息,拧开军用水壶,贪婪的灌上一口凉水,却听肖叔喊我,“小胥你看,刺五加的叶子多嫩。”我向前方望去,眼前的刺五加树成片的生长,叶子更是密密丛丛。“肖叔,休息十分钟,我们采点回去吃吧!”“好啊!大家一起动手。”队伍的热情随即高涨,大家擦了把汗水,凑到了刺五加树边。采集刺五加叶子可不能一把撸下,而要一枝一枝地掰。因为树枝的毛刺是不管你是何方神客,一律刺之,而对于追求美食的老饕者们来说,辛勤的采摘体验更能带动享受那一刻的幸福。没有塑料袋就揣进每个人的衣服兜,上衣兜装满就装裤袋兜,一会儿功夫,我们都腰包鼓胀。
  爬山、挖点、简单的午餐,继续爬山、挖点。伴着黄昏下山,一片刺五加嫩芽再次留住测量队员们的脚步。“这一片刺嫩芽长得可真好!错过了真白瞎啊!”“哎呀,咱们可真没家什装了?”这难不倒聪明的地质队员,“一人顺手掰一把放帽子里,看大家速度啊!”
  到了驻地,我们从衣兜里一把把掏出蹂躏不堪的刺五加叶,汇成一小堆。焯水蘸酱是它最简单的吃法,也是最能感受它的味道的方式,而我们最喜爱的却是把焯水后的刺五加叶细细切碎,混上五花肉做馅,变成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掰下嫩尖根部的裤叶,将嫩枝部分切碎。混合蛋液,薄薄的摊平于锅底,做一道刺嫩芽煎蛋,搭配入口,如茴香般浓烈的清香随即爆开。细细咀嚼,嫩、香、热融为一体。一顿难得的“野味”,是对汗水流淌后的我们最美好的犒赏。
  碰到天降小雨,雨休的年轻人更多的时候都是躲在被窝里补觉,而对于闲不住的我来说,早已发现身旁的另一种美味。驻地边上的田地还未耕种,一束束的荠菜伸展着肥嫩的叶子,似乎在对我招手。一直没有时间回应她,正好借着雨休去“收拾”它。 
  蹲在田地里,一只手打着伞,一只手轻轻将荠菜连根挖出,抖落泥土,汇集半塑料袋时雨下大了。回屋削根摘掉老叶,泡水洗净,搭配土豆条炖上了一锅热汤。翠绿的荠菜混合洁白的土豆条白绿分明,连汤带菜的盛上一碗,吹拂热气喝上一口,满口都是清香。土豆的绵糯与荠菜的鲜嫩齿间回荡,一碗进肚,所有寒冷与疲惫随即驱散。
  新矿区勘测地形,晨起踏着露水上山的我们第二次与采山的村民老张不期而遇。老张是我们第一次上山找控制点时问路的村民,再次相遇大家不禁喜出望外。憨厚的老张大方的送给我们一大把蕨菜。山里的蕨菜很多,可我们忙碌起来却是脚步不停难得采摘。老乡的盛情成就了午餐餐桌上又一道美味——蕨菜炒肉。粗壮的蕨菜,搭配着肉炒,口感是那样的肥厚多汁。满满的一大盘端上餐桌,不多时便被扫荡一光,就连菜汤都是泡饭的美味。都说疲惫时吃饭最香,可您要是看到大家的吃像,可爱间更显得豪爽。
  跟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呼吸着春的气息。一路走来,苦与乐并存,野外的生活却又那样充实。盘点我们身边的趣事,勤劳的地质队员们正利用身边的点滴,丰富着原本令人枯燥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人们回归“靠山吃山”根本,更让我们感受到2014年美好的开端……
 

手边的山野菜
 

 

 
追赶夕阳下山

 


舌尖上的地质队(二)

工程师们的“厨艺”
 

  测量组总是围绕在各个地质项目组之间辗转工作,这也让我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项目组的地质老前辈。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去对待工作的美德,更有着超越常人的乐观精神。他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学者、工程师,更是丈夫、父亲。工作中他们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生活中却也风趣幽默、爱好广泛。他们更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好男人。
  “厨艺有高低,刘工排第一。”这是队里所有人对物探的工程师刘凤山的称赞。提到刘工大家都会替他捋顺身份,首先他是一名好物探工程师,一位好司机,更是一名深藏不露的好“厨师”。
  2010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我第一次来到野外,地质采样、测量打线、物探跑极,每天忙碌的工作几乎榨干项目组里所有人的体力。快过中秋节了,组里买了一只狗,收拾干净拉回驻地,准备让大家打打牙祭。本以为炊事员会做狗肉,打开麻袋,炊事员一看到呲着牙、赤条条的全狗就吓得后退,不知从何下手。突发的情况给大家来了个措手不及,大眼瞪小眼的互相看着彼此。想必曾经有同事领略过刘工做狗肉的手艺吧!最终所有人的目光还是落在他的身上。同样上山工作,同样的疲惫,可面对同事们期盼的目光,刘工仿佛瞬间充满体力。只见他一挺胸膛,出门换下脚下沾满泥土的胶鞋,洁面洗手,操刀挽袖直奔厨房。一看这架势,其余同志也都各自归位,抱柴的抱柴,烧水的烧水,都抢着帮忙打下手。一晃几个小时过去了,太阳刚刚落山,锅里狗肉早已芳香四溢,单是香香的味道就叫人站不稳了。大家迫不及待围坐餐桌,欢呼声中,狗肉、狗酱一起端上席。我们迫不及待的连肥带瘦夹上一块饱蘸狗酱送入口中细细咀嚼,醇厚的肉香,肉皮韧中带脆,肉质绵软肥嫩,酱香在齿间游走,那味道真的是比朝族狗肉馆里的招牌狗肉还要正宗。配上狗肉汤,直叫我们偿喝得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刘工憨憨地看着大家吃着、喝着,笑出了声。整个一个晚上,各个寝室屋门开关不断,没有消停,实在是因为我们贪嘴,多喝了几碗狗肉汤。
  延吉和安河,这个地处群山之中荒弃的小村落,交通极不便利。我们驱车从吉林出发,一路从高速到省道,从土路到盘山道,临近黄昏到达地质项目组的驻地,迎接我们的是项目组长张向东。旅途的颠簸唯有一桌丰盛的晚餐能够驱散疲劳,然而艰苦的地理环境,能拿得出手招待我们的食材实在有限。大家餐桌前围坐,一大盘肉食闯入眼帘,阵阵肉与酱的香味直入鼻孔。吃上一块,辣酱的味道涌上味蕾,细细咀嚼,肉质似鸡肉却比鸡肉细嫩。“小伙子尝出这是啥肉了么?”“嗯!有点像鸡肉。”“哈哈!”张工憨厚的笑着。身旁的司机王利民告诉我们,“这是兔肉。今天山上钻机闭孔测斜,下山就有点晚了。刚到屋接到你们电话大家就赶紧准备晚饭,这兔肉还是张组长亲手做的。”“张叔,您的手艺不错啊!”我边啃着手里的兔肉边赞叹张工的厨艺。“嘿!这算啥啊!兔子肉没啥味道,手边也没有啥好材料加工啊!就有袋辣酱,我就利用上了。你别说,我自己尝着味道也还行,哈哈!”听着张工的自夸,所有人都开心地笑了。“你们尝尝这个菜”一边说着,张工一边将一盘凉拌的青菜递到我们面前。大家争先下筷,我也夹上一根,只见青菜看着像菠菜却比菠菜嫩小。入口味道甜咸适中,咀嚼起来是菜叶特有的爽脆。“这可是好东西啊!山菠菜。下山时看道边一片,着急也没采多点,刚好做一盘让大家尝尝鲜。”一听说是山菠菜,这种野菜我还是头一次尝到,赶快补上两口过了嘴瘾,说笑声中大家都称赞张叔的厨艺和细心。
  2012年的秋天,内蒙达茂旗的草原上,一望无边青草枯黄的颜色,与天空的蔚蓝形成鲜明的反差。第二批串休的同事刚刚到家,和组长胡文国通了电话报了平安,想家的滋味便在留下来继续工作的每个人心中蔓延。最终,跟我们一起奋战了几个月的炊事员也受不了在朱日和苏木的孤寂,毅然辞职回了吉林农村老家。此时,组里的做饭成了问题,组长胡工只好四处打电话,联系新的炊事员。此刻,司机刘佩国师傅正在屋外细心的擦着汽车,化探工程师郑万林鼻梁挎着眼镜,在屋内书桌前进行地质编录。了解到了组里的难处,刘师傅和郑工同剩下的其他人一起,自觉开始了排班下厨的兼职工作。晚餐前,郑工决定为我们爱吃肉的年轻人展示一道葱爆羊肉,而刘师傅则要牛刀小试,先展示一道凉菜——凉拌小白菜。说做就做,郑工熟练的将解冻的羊肉切片、大葱切断。调料有限,没有嫩肉粉,没有色拉油,羊肉片入碗的就用仅有的调料腌制。挽起袖口,操起家什,郑工一副大师傅的架势。热锅入油,这边郑工的羊肉刚刚下锅颠着大勺,那边刘师傅小白菜也刚刚摘好,焯水、切蒜入调料,凉拌小白菜和葱爆羊肉先后装盘上桌。都知道葱爆羊肉炒的就是一个嫩字,郑工火候把握果然恰到好处。吃上一块羊肉,毫无腥膻,肥嫩多汁,大葱爽脆;再尝尝凉拌小白菜,挑起一颗菜心,翠绿的菜叶外表油亮,看着食欲大发,品着滋味酸甜咸香,与葱爆羊肉搭配荤素互补。桌上细聊才知道,原来郑工早年都在地质行业发展低迷时,为了养家自主创业开过餐馆,今天可派上了用场,二位老师傅做的几道美食,缓解了我们对家的思念。
  地形测量是测量组最累的工作,为了增进工作效率,测量组员要经常带饭上山。起初是带面包榨菜,时间长了大家吃不饱;后来改带馒头咸菜,吃是能吃饱了,可每天啃凉馒头时间长了总有同志喊胃疼;队领导们了解情况后,落实了保温饭盒,大家在各自的饭盒上,写上了各自名字拼音的开头字母以便区分。
  早晨五点半,组长肖福辉还在睡梦中。我们四个调皮的年轻人在被窝里商量着,今天怎样也得制造点乐子啊!最终我们几人一致决定,让肖工下一次厨。轻轻拨弄醒熟睡中的肖工,“肖叔!在一起工作好几年了,还没尝过您的手艺。今天用新饭盒上山带饭,肖叔是不是得露一手剪彩啊!”这一说把肖工都逗乐了。“说吧!你们几个想吃啥?早点说,提前把冰箱里的肉拿出来解冻啊!”正说着,外面传来了叫卖豆腐的声音。不知谁说了一句“肖叔做麻婆豆腐吧!”“麻婆豆腐啊!妥嘞!小胥赶快起床去捡两块豆腐。”四个人匆忙起床,买豆腐的买豆腐,叠被的叠被,然后聚集在厨房,准备一睹肖工的厨艺。这场面着实把炊事员吓了一跳,了解了经由,笑我们还是一群孩子,就去淘米焖饭了。看着肖工熟练的切着葱蒜,一手托住豆腐一手操刀,几下子就把一整块豆腐切成小块入锅焯水。热油炝锅放调料,没有麻椒就用花椒,加开水、下豆腐、勾芡汁,动作一气呵成熟练娴熟。几年来,我们熟悉了肖工的工作状态,还头一次“领教”他的厨艺,让我们十分兴奋。看着麻婆豆腐,不对,应该叫“麻叔豆腐”出锅了,大家赶紧将各自饭盒装上米饭,然后把肖叔做的麻婆豆腐分装到餐盒里,临了还不忘盛上一汤勺送入口中先尝尝味道。嗯!豆腐滑嫩。虽说用的是花椒,还真的有麻辣的味道,爽口却不浓烈,咸香也适中,真的很美味。装好饭盒,吃过早饭,仪器装车开赴矿区,重复的是每天习惯的工作。中午,当疲惫的我们扛着仪器汇合到出发地。打开饭盒,麻婆豆腐铺在米饭上,依旧冒着热气,大家便狼吞虎咽起来。刚来组里参加工作的吴贺,嘴里的一大口饭还没咽下,带着浓重的抚顺口音说道:“肖树(叔)做的菜,也忒(太)好吃,忒(太)下饭嘞。”
  都说烹饪是一种创造,体现的不仅是男人的技术和能力,更是魅力。为大家做上一顿可口的“大餐”,看着大家美滋滋的大块朵颐,有一种莫大的快乐。野外生活,孤独而寂寞。一顿饱含心意美食,吃的更是家的味道。工程师们的厨艺,展现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勤劳、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

“麻叔豆腐”加米饭,午餐别有风味
 


 


舌尖上的地质队(三)

家的味道
 

  测量组的脚步永不停歇,总是在驻地与各个地质项目组间辗转。每当到达一个地质项目组,面对一张张黝黑却又熟悉的脸庞,出队那一刻的分别经历了许是几日、几周,许是月余、半载,每次难得的团聚都成了奢侈。一桌饭菜,一顿美食。是思念的味道、快乐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家的味道。家的味道永远第一味道,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熟悉,那样的叫人向往。回归的是团圆,而HOLD住的是那些最幸福的时光。
  2013年测量组驻扎在桦甸红石的长青屯,以方便辗转周围各地质项目组开展工作。在这里,我们和大楼地质项目组的成员们一起同吃住,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大楼项目组的鲍工总是那样勤快,每天或是下山之后或在黄昏之前,总是一个人在门前的小菜园里耕种。当然我有时也会帮他翻翻土,这时后鲍工准会对我说:“小胥你是不知道啊!这块园子以前就是河滩,是我业余时间一筐土一筐土的垫出来的。”起初看着诺大的园子我都不敢相信,后在其他组员的口中得到了证实,不由得对鲍工刮目相看。与其说“闲不住”的鲍工是在耕种,不如说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丰富着野外枯燥的生活。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园子里的大葱、芹菜、茄子、黄瓜都充满了精气神儿,时令蔬菜也应有尽有,野外食堂的餐桌也随之丰富了起来。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每到一个节日的前夕,大家都会一齐动手,包上一顿饺子以示庆祝。饺子馅或是山上的野菜或是园里的蔬菜,吃的可能不仅仅是包子的味道,那象征团圆的饺子,让我们口中回味那最熟悉的家的感觉。离家在外记忆中的食物,带着家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总会跟随我们及时到达。
  来到爱林项目组的所在地插树岭屯,王立群工程师和赵际新总会用一条大江鱼来招待我们。临江而鱼那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造就的不仅仅是肥美的江鱼,更有着独特的做法。家家门前的一片把蒿,成就的是一种美味,把蒿特有的浓烈味道,似乎没有人会去拒绝。相反,那股特有的味道,就像一段胶片,定格了大家一起顶着小雨施放钻孔,踏着泥泞互相搀扶下山的记忆。每当回忆起来,那种无穷的回味似乎越发显得珍贵与温馨。
  在内蒙地质项目组,我们创下了一个新的跋涉记录,一天之内攀爬三座海拔过千米的高山,为的是寻找国家控制点。当然几乎没有人愿意提起这段回忆,因为那一天大家实在是太辛苦了,几乎每个人的体力都透支到了极限。不过大家依旧难忘高山顶上那一片片肥厚的花脸蘑菇,视野内那开满蓝色花瓣的山桔梗。没有工具,没有兜子,更没有时间采摘,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有些遗憾。下山后,技术负责杨玉青和组长张剑盛情招待了我们,身在蒙地,一桌充满家乡味道的家常菜,最吸引人的不是肉不是鱼,而是一盘生蒜苔。新鲜的蒜苔蘸酱是杨工的最爱,勾起的是他几十年前工作的回忆,那时候年轻的杨工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在红石和桦甸之间工作,当然也练就了地质人特有的健硕体质。“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驻扎的红石王家店特产大蒜,可是新大蒜没下来前大家还是没啥菜吃啊!也不知谁出的主意蒜苔蘸酱吃。你别说还真好吃,来你们也尝尝。”说着杨工又夹起一根蒜苔,大口的吃了起来。看着他吃的那样香甜,我也尝试着吃了几根,你别说,味道还真的很特别。这种味道记录下的永远是杨工年轻时的那段回忆,而今这种含着感情的味道似乎更加厚重。
  2014年出队的第一天,我们来到测量组驻扎地的双龙屯,这里即将成为我们的大本营。卸下仪器与行李,大炕上一字排开五套被褥。看着眼前简陋的农宅,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地域,早已习惯城市喧嚣的我们,心中不免有些落差但每个人都不会溢于言表,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清楚这种感觉会随着工作的开展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淡忘。
  “早都饿了吧!洗洗手吧!馒头出锅咱们就吃饭!”这是房东大娘热情的招呼着我们。应声走入厨房,大娘刚好掀开锅盖,瞬间厨房里蒸汽腾腾,蒸汽散尽露出一锅白胖圆滚的大馒头,看得人心里面真舒坦,不禁让我想起了童年在农村老家生活时的情景。迫不及待的抓上一个大馒头咬上一口,热气混着麦香在口中散开,轻轻咀嚼是酵母淡淡的酸味,津液充斥着下咽那一刻满口却是那样的香甜,这正是回忆中的味道。门开了,房东大爷刚摘好小葱进了厨房。新鲜的小葱蘸酱配上刚出锅的大馒头,一瞬间桌上其它的炒菜都好像变得多余。粗犷的吃法,带着久违的飘着童年气息的味道,不仅是胃口的享受,更是骨子里传承下来的回忆和思念,满满的带着家的味道。一顿饱饭后的心情格外舒畅。
  我们吃着山野菜,喝着山泉水,吸着淳净的乡间空气,每天都能欣赏到田园风光。纵然工作环境有千般辛苦,心中感觉也是万分幸福。这可能就是老话说的“吃饱了,不想家吧!”……
  “五四”青年节串休回吉,在单位食堂里吃了顿丰盛的午餐,还跟炊事员阿姨热情地聊了好一会儿。阿姨问我“小伙子,好长一段时间没见到你了,早晚咋不来食堂吃饭了?”“阿姨!我去年冬天结婚后早晚就不在食堂吃了。今年出队也早,更没有机会过来了。”不过说心里话,还真的很怀念单身时每天三顿泡在食堂里吃饭的日子。那两大盆熟悉的家常菜,一旁是好几种别致的小咸菜,偶尔还会变化花样的拌上一小盆凉菜。每周四改善伙食成了惯例。大家排成一队的打好饭菜后围坐在一桌,热情的唠着工作、唠着家常。身在野外,总能回想起在家、在食堂就餐的日子,一道道熟悉的家常菜,一群群熟悉的面孔,甜美的回忆有爱维系的味道,感觉亲切,更感觉美好。
  离家在外,我们聚在了一起就像一家人,所以野外生活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家的优美、家的流畅,更有家的回味,构成了家的世界,凝结着由心散发出的,那最自然最纯朴的爱。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里那句经典的旁白,“那种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人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分享到:
网站首页 |单位概况 |新闻中心 |主营业务 |经济管理 |党群工作 |人力资源 |安全生产 |政策法规 |地勘文化
Copyright © 2015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吉ICP备10006018号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同志街3081号 联系电话:0431-85677654 邮箱:jlysdkj@hotmail.com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307号
网页视频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