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网站!

地勘文化
文学作品
回首2012,苦乐伴我们同行
来源:604队607队作者:胥鸣鹤 发布于:2012-11-12点击量:   

  四月下旬,内蒙古西北部大部分地区还覆盖着冰雪,由地质、测量、水文等技术人员组成的查干文都日项目组已开赴内蒙工作区,开始了繁重而艰苦的地质勘查工作。五月天寒地冻、六月狂风飞沙、七月阴雨绵绵、八月酷暑烈日、九月霜雪共袭、十月寒风凛烈,一路走来,可爱的地质人坚守着我们的的执着,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外冷内“热”的胡组长
  外表冷峻,对棘手问题毫不回避, 对日常工作一丝不苟;内心温柔,对项目组成员关怀备至,对年轻人手把手指导;生活中不善言谈,但谈起找矿工作却振振有词。项目组长胡文国以他特有的性格和独特的工作方式赢得了组员们的尊敬,大家都称呼他胡组长。
  铁钴镍多金属矿区和石墨矿区兼顾,作为组长,从矿区设计、钻孔分布、槽探布设到水文测量,每一项工作他都要亲历亲为,精心指导。
  他血糖偏高,医生嘱咐他要准时进餐,而他错过饭点却是经常的,组员们常看到他拿杯子的手不断颤抖便催促他回驻地休息,他会轻点一下头仍坚持着完成手头的工作。
  为了不影响详查工作进度,借调钻探人员参与物探工作,他主动平衡各钻机利益;当本地牧民打井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亲自驱车组织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指导牧民打井。
  夜晚,驻地各寝室都熄灯了,唯有胡队长的那间寝室的灯还亮着。常是一杯茶、几块饼干陪伴他工作到深夜。
                         “年轻”能干的常工
  “干了半辈子地质,这次到内蒙项目组,是我离家工作最远的地方了。”出队去内蒙工作区的路上,项目组技术负责人常玉玺对我们说。五月的内蒙古朱日和苏木草原昼夜温差极大,深夜的气温时而达到零下。工作区钻机多,钻探工作量大,开孔闭孔工作不断增多。每天常工都带着组员踩着冰碴蹲在钻机旁编录,赶上傍晚闭孔需要测斜,往往要工作到深夜。草原的风无情地吹在脸上、身上刺骨的冷,组员们都着了凉。几位老组员因为持续高烧而病倒,这其中就包括常工。一病就是半月,常工原本消瘦的身体越发虚弱,可每天总是第一个背起地质兜钻进车里,精神抖擞地上山工作,钻塔旁不断回荡着他指导组员工作时响亮的声音。夏季,酷暑难耐,岩心都被烈日晒得烫手,采集岩心样是一种煎熬,而在采样的人群中永远有常工的身影。
  在我们的印象中,近60岁的常工平易近人,“年轻”活泼。无论是工作期间,还是茶余饭后,经常与我们这些年轻人热情交流,指导工作,也引导我们的人生。他常说:“你们是四、七队的未来,我希望你们能茁壮成长,我在地质队干了大半辈子,三两年我就退休了,希望你们再创四、七队新的辉煌,我更希望看到我所热爱的四、七队更加富强。”
                             默默奉献的高哥
  项目组副组长高原兵,是我们年轻人中的老大哥。三年的内蒙生活,让原本清秀俊朗的他变得黝黑敦实,俨然成了半个蒙古人。他可是项目组在本地工作时间最长的人,虽然项目组工作时间长,人员流动大,他始终坚守在副组长的岗位上默默工作。
  无论是与本地牧民的沟通,还是与合作方监理人员的交流,他总能给人浓浓的亲切感;他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这些年轻人。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总能清楚地记得组员的生日,无论是曾在项目组工作的组员还是现在的组员,赶上过生日的时候,总能得到他的祝福。在远离家乡、条件艰苦的野外,一声问候与祝福,让身在塞北边疆的我们充分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热情实在的郑工
  每天清晨,他第一个起床,静静地在书桌边填写钻孔通知书、整理钻探编录,然后到院子里围着岩心箱画样、照相;在和所有组员一样风吹日晒成的黑色脸庞上,总是挂着最憨厚的笑容;工作之余,看到别的组员手里有工作,他总是热情地上前帮忙;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是他那双被烈日与风沙吹裂的手,一道道干裂的口子里不断浸出血水,他却不以为然,照旧埋头工作。
  他就是地质工程师郑万林。他有一手好厨艺,工作之余,他会给我们年轻人亮一手,拿手菜、可口饭,让我们品尝一些久违的美味儿,让我们略带苦涩的野外生活充满了香甜。
                             快乐工作的组员们
  早饭后,岩心切割机的声音响起,采样工董长青又开始了一天的岩心切割工作。干燥闷热的气候使他胸口的伤疤时常痒痛;切割岩心,弯腰、直腰,每天重复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相同的动作,膏药成了每晚减轻他伤痛的依赖。已在项目组担负采样工作三年的他,虽然切割岩心工作辛苦乏味,但总能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
  刘佩国和常江都是组里的专职司机。很少言语的刘师傅患糖尿病多年,除了每天三餐前在寝室的角落看到刘师傅默默的给自己打上一针胰岛素,看不出他和别人有啥不一样;常师傅是组里的“老顽童”,有了他,我们都很快乐。清晨起床,他会叫醒我去看满天如鱼鳞般美丽的云朵,傍晚散步他会摘下沙葱喂身旁跑散的小羊。已经习以为常,被我们忽略掉的景与物,在他的眼里却是那么生动和鲜活。他们除了每天接送组员上山、下山,还经常帮助切割及采集钻探样,有时,路过的房东喊他们“太热了,喝口水,歇歇吧!”他们的回答总是“不累,这个孔还有几箱了,干完了再歇”。
  忙完一天的工作,王高峰会打开台灯,津津有味地读着《续资治通鉴》,时而会被书里的情节打动而叫好,激动的情绪也感染了我们。  
  炊事员高长虹是我们组里唯一的女同志,年轻人都亲切地称呼她高姨。每天都变换花样丰富我们的餐桌,使远离家乡的我们,感受着久违的亲切。
  草原晴朗不刮风的天气实在是太少了,只要有了这样的机会,我们都不会错过。傍晚,夕阳映红了天际,高原冰、喻海洋、赵志兵、王高峰还有我,便和高姨、常江师傅一起到草地上踢足球,活动一下疲惫的筋骨,放松一下紧张工作的神经,再惬意不过了。
  矿区最高的钻孔孔位海拔1688米,而再高的海拔也挡不住我们年轻人绽放的青春。每天上午,地质员各自守在各自负责的钻机旁照相、定岩性、分层、画样、记录;测量员校点、放点、给新的孔位坐标。到了下午,采样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工作枯燥,我们就把采样当成一种竞赛,从写样袋、排样票开始,既要抢速度,又要保证工作质量;组员们站成一排,采用流水作业式传递样品进入岩心库,是项目组的一道景观,体现的是组员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快乐工作的面貌。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祭拜心中的神,如今迈进着回家的门,忍不住热泪激荡着心”。收队归乡的途中,听着这首歌,回首这苦乐同行的2012,我们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
  回望三年为之奋斗的工作区,由陌生变得亲近,由朝夕相处到渐行渐远,这一刻,我对这片原本陌生的土地和这些可爱的人,很留恋……


常工在全神贯注地工作


“这个钻孔应该打到这儿。”


分享到:
网站首页 |单位概况 |新闻中心 |主营业务 |经济管理 |党群工作 |人力资源 |安全生产 |政策法规 |地勘文化
Copyright © 2015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吉ICP备10006018号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同志街3081号 联系电话:0431-85677654 邮箱:jlysdkj@hotmail.com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307号
网页视频X